十大补穴在哪里如何按?
2024-02-05
来源:
人气:12 次
十全大补汤我们都很熟悉,汪昂在他的著作《汤头歌诀》中曾赞道:十全大补补方雄。言其补益之力大,允为补方之魁。那么,哪些穴位搭配,能被称为十全大补穴,可以媲美十全大补汤呢?
补气血健脾胃的中药方
十全大补汤方与针方
十全大补汤方,是《医本发明》中的方剂,系由八珍汤加黄芪、肉桂而组成,其功能为补益气血,主治虚劳喘嗽、遗精失血、妇女崩漏、经候不调等证。
王老医生一贯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,他仿效古代有名的中药方剂,选用适当的穴位以组成疗效相似的针灸处方。十全大补方就是其中的一个。
补气血健脾胃的中药方
十全大补方中除了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益气和川芎、当归、熟地、白芍补血外,尚加用甘温之生芪和温肾助阳的肉桂,使之脾肾双补,阴阳两顾,因而补益作用较强。
十全大补穴在哪里如何按?
合谷 曲池 内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中脘 太冲 三阴交 章门 关元
补气血健脾胃的中药方
显而易见,该方是在手足十二针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。也就是用手足十二针方,加脾之募章门,胃之募中脘,小肠之募关元,以及肝之原穴太冲。其功能是补气血,健脾胃,养心气,滋肝肾,通经活络。手足十二针方偏于疏调,十全大补方偏于调补。
方中章门,功能为补五脏,安精神,开心益智,消胀化食,有人参之功效。
足三里——祛风寒湿痹,能升能降,止汗除热,健脾消食,有白术之效。
内关——降胸胁之逆气,行气血,止心下结痛,除烦满,健脾利湿,有茯苓之作用。
中脘——主五脏六腑,坚筋骨,长肌肉,增气血,调阴阳,有甘草功效。
三阴交——主妇人经血不调,生血养血,止咳逆上气,为足三阴所主,功同当归。
图:三阴交
曲池——主中风寒痹筋挛,妇女血印专擅血中之风,治同川芎。
太冲——主邪气伤阴,止腹痛,行血痹,除坚积,入厥阴、少阴,治阴虚小便不利,疗效同芍药。
关元——主伤胞宫逐瘀血,生新血,填骨髓,长肌肉,有同地黄之主治。
合谷——主卫气不足,疏通经络,入太阴止汗、发汗,有同黄芪之效。
阳陵泉——主上气咳逆,补中益气,祛风寒湿痹,舒筋利节,有同肉桂效力。
用针刺穴位仿中药性能而组方,实属绝妙。
针方解读
从十全大补汤方到十全大补针方,充分说明王乐亭老医生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运用和重视,并阐明了他在拟定针灸处方时的一种独特创举。临床应用十全大补方主要用于虚损诸证,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证候。
1气血不足
心脾两虚多因劳伤过度,思虑伤脾或久病失养耗伤元气,损及心脾或因失血过多,气血难生。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,语言低微,食少便溏,头晕目眩,自汗心悸,手足麻木,舌质淡,脉沉细弱等证。
2脾肾两亏
先天后天失养多因先天不足,后天失养,或久病消耗,房劳过度,中气下陷,肾气不固所致。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差,消瘦萎弱,精神疲惫,腰脊酸痛,头晕、耳鸣、便溏、尿频、舌淡、脉虚弱等证。
3肝肾两虚
多因年老体弱,肾精耗竭,或久病消耗,或高热病后以致肝肾阴亏。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,五心烦热,心烦易怒,腰酸足软,小便频数,脉细数,舌质红,少苔等证。
从上述证候来看,主要包括临床所见的神经衰弱、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、久病体弱、老年病等。因此,对于虚损诸证的治疗,或老年病的预防保健都有一定的价值。